地球上的雪花,绝大多数都是白色的,形成的积雪也是白色的。白色具有很强的反射能力,可以反射绝大多数的光线,从而避免积雪吸收太多的温度。
但是净雪如果被污染,往往就会改变颜色,随着杂质的增加,积雪会慢慢变成灰黑色,颜色越重的脏雪,吸收阳光温度的能力越强,这也让脏雪更容易到达熔点,进而融化成水。
脏雪是如何形成的?
考虑脏雪形成的原因,也可以得到脏雪比净雪更容易融化的结论。
雪花降落到地面形成净雪,这时候的积雪都是净雪,人类的各种活动,会让净雪变为脏雪,其他动物的自然行为,也会让净雪变成脏雪。
比如人类非常喜欢的堆雪人、打雪仗、躺雪地,或者车辆在积雪上行驶。在把净雪变成脏雪的过程中,人类活动也在将温度传递给积雪,人类自身的温度、车辆与积雪摩擦产生的热量,这些额外的温度,都会加速脏雪的融化。
自然界中,热能是非常容易产生的能量,只要进行各种活动,就必然会将其他能量转变为热能。
因此净雪在变成脏雪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额外的热量,这些热量会传递到积雪中,加速脏雪的消融。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即使没有人扫雪,有人经过的道路积雪就会很快融化,但是没有外力影响的积雪消融速度更慢。
总结:
在自然界中,纯净物的熔点往往要比混杂物的熔点更高,因此净雪也要比脏雪更难融化。
净雪的结构没有被破坏,白色的净雪也更容易反射阳光,避免吸收额外的热量;而脏雪的结构并不稳定,颜色的改变,也让脏雪可以吸收更多额外热量,加速自己的融化。
在净雪成为脏雪的过程中,难免会传导生物的热量、产生摩擦的热量,热能的产生不可避免,这也让脏雪会以更快的速度消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