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 (古代)

豫州 (古代)

關於古代漢地九州,參見:豫州 (九州),漢朝刺史部,參見:豫州刺史部。

豫州,原為九州地理區劃之一,而作為實際的行政區劃,開始於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全國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為十三個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轄境約今淮河以北、南北汝河流域以東的豫東、皖北與江蘇豐、沛兩縣地。但這裡的州刺史部只是監察區,並無治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東漢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州成為一級行政區域,其中豫州治所為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轄區在河南東部和安徽西部,下轄潁川郡、汝南郡2郡,梁國、沛國、陳國、魯國4國。

三國的曹魏時期,豫州的治所在安城縣(今河南正陽縣東北、南汝河西南岸)。下轄潁川郡、陳郡、魯郡、汝南郡、譙郡、弋陽郡、陽安郡、汝陰郡8郡,以及梁國、沛國2國。西晉時期,豫州治所在陳縣(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下轄10個郡國。東晉治所屢有遷徙,轄境伸縮無常,最大時有今蘇、皖長江以西,望江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區。

十六國前趙移治許昌縣(今河南許昌市東);前秦改豫州為東豫州,另置豫州治洛陽縣(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南北朝時期,州的數量增多,地域縮小,南朝宋設有南豫州,治所在於湖縣(今安徽當塗縣南),南朝齊除南豫州外,還另設有豫州,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北魏初改豫州為洛州(後改為司州,東魏又改為洛州),另改司州為豫州,治上蔡縣(今河南汝南縣)。北周改豫州為舒州。

隋朝初年,舒州復為豫州,仁壽四年(604年)又改為溱州,大業二年(606年)再改為蔡州。大業三年(607年)改蔡州為汝南郡,改洛州為河南郡。唐初改河南郡為洛州,改汝南郡為豫州,治汝陽縣(今河南汝南縣)。天寶元年(742年)改豫州為汝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豫州,寶應元年(762年)再改為蔡州。

隋朝行政區劃變遷

區劃

開皇元年

豫州

洧州

灊州

永州

息州

汝南郡

文城郡

初安郡

臨潁郡

廣寧郡

-

-

城陽郡

汝南郡

新蔡郡

梁安郡

上蔡縣保城縣

武陽縣灈陽縣

安昌縣

西平縣

新蔡縣

-

-

義興縣城陽縣真陽縣

新息縣安陽縣白狗縣

苞信縣長陵縣

朗中縣

區劃

大業3年

汝南郡

汝陽縣 吳房縣 朗山縣 西平縣 新蔡縣 城陽縣 真陽縣 新息縣 褒信縣 上蔡縣 平輿縣

唐朝豫州轄縣

618年

汝陽縣、上蔡縣、新蔡縣、褒信縣、真陽縣、朗山縣、吳房縣、西平縣(新息縣改屬息州,平輿縣改屬輿州)

621年

汝陽縣、上蔡縣、真陽縣、吳房縣(新蔡縣、褒信縣改屬舒州,朗山縣改屬北朗州,西平縣改屬道州)

624年

汝陽縣、上蔡縣、真陽縣、吳房縣(平輿縣來屬)

627年

汝陽縣、上蔡縣、真陽縣(鮦陽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朗山縣、郾城縣來屬,廢除吳房縣、平輿縣)

634年

汝陽縣、上蔡縣、真陽縣、鮦陽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朗山縣、郾城縣(重設吳房縣)

642年

汝陽縣、上蔡縣、真陽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朗山縣、郾城縣、吳房縣(廢除鮦陽縣)

689年

汝陽縣、上蔡縣、真陽縣(改名淮陽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朗山縣、郾城縣、吳房縣

691年

汝陽縣、上蔡縣、淮陽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朗山縣、郾城縣、吳房縣(重設平輿縣[1]、西平縣[2])

692年

汝陽縣、上蔡縣、淮陽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朗山縣、郾城縣、吳房縣、平輿縣(廢除西平縣)

705年

汝陽縣、上蔡縣、淮陽縣(改名真陽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朗山縣、郾城縣、吳房縣、平輿縣

723年

汝陽縣、上蔡縣、真陽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朗山縣、郾城縣[3]、吳房縣、平輿縣

738年

汝陽縣、上蔡縣、真陽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朗山縣、郾城縣、吳房縣、平輿縣(西平縣[4]來屬)

762年

汝陽縣、上蔡縣、真陽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朗山縣、郾城縣、吳房縣、平輿縣、西平縣

相关推荐

李 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買喼指南2024】買喼去旅行、專家教揀喼
bt365网上娱乐

【買喼指南2024】買喼去旅行、專家教揀喼

📅 07-19 👁️ 2048
大疆电池维修、解锁与扩容教程
000-365 bet

大疆电池维修、解锁与扩容教程

📅 06-28 👁️ 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