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金川的地理位置过于险峻,山高谷深,碉楼密布。每个碉楼都是一座小型堡垒,碉与碉之间互相呼应,形成完整防御体系。
清军将领张广泗曾经感叹:"这里的山道,一人可挡千军。"
当地藏羌族人善于建造石碉,有些碉楼高达30米,墙厚3米,碉楼都建在山脊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1747年,莎罗奔终于露出真面目,他派兵进攻小金川,抢夺土司官印,这个动作踩到了清廷的红线。
川陕总督张广泗紧急上奏:"莎罗奔有不臣之心,若不早平,终为西南大患。"
乾隆批示:"剿抚并用,务必根除。"
第一次金川之役
张广泗率领2万精兵,志在必得,他以为凭借清军的装备优势,很快就能平定叛乱。
"这些土司有什么好怕的?"张广泗在军前会议上说。
清军的第一次进攻惨败,土司军队熟悉地形,利用碉楼进行防御,清军每攻下一座碉楼,都要付出百人伤亡的代价。
更糟糕的是,清军后勤补给跟不上,军粮要从成都运来,山道崎岖,每运一石粮食,需要消耗三石。
乾隆接到战报后,龙颜大怒,他撤换了张广泗,派遣协办大学士讷亲接手指挥。
讷亲是满洲镶红旗人,骁勇善战,他采取新的战术:分兵合围,断敌后路。
"我们不必死攻碉楼,先断他们的粮道。"讷亲在军事会议上说。
讷亲的战术确实有效,清军开始占据上风,莎罗奔的军队开始退缩。
正当战局明朗时,意外发生了,一支清军在夜间进攻时,被土司军队包围,讷亲亲自率军救援,在混战中坠马身亡。
这一消息传到北京,乾隆震怒之下,命岳钟琪火速赶往前线。
岳钟琪是年羹尧的旧部,久经沙场,善于山地作战,他到达前线后,改变了战术思路。
"我们不必强攻每座碉楼,找到他们的核心据点,一击必杀。"
岳钟琪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他派一部分军队佯装攻打外围碉楼,主力部队夜袭莎罗奔的大金川寨。
1749年2月,莎罗奔被包围,最终投降,第一次金川之役结束,清军损失超过2万人,耗银2000万两。
第二次金川之役
表面上,金川已经平定,莎罗奔被软禁,土司制度保留。
20年后,风云再起,莎罗奔的侄孙索诺木重新掌控大金川,联合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再次举兵反清。
这次他们更有野心,索诺木公然宣称要建立"金川国",并派使者联络西藏、青海的反清势力。
乾隆派遣将军温福率军征讨,温福轻敌冒进,中了埋伏。
木果木之战中,温福亲率3000精锐突进,被伏兵包围,血战三日,包括温福在内,全军覆没。
这一败震惊朝野,乾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平定金川。
新任主帅阿桂是满洲镶蓝旗人,性格刚毅,治军严明,他到任后,首先整顿军纪。
"前任败在轻敌,我们要稳扎稳打。"阿桂对诸将说。
他组建了"健锐云梯营",专门用于攻取碉楼,这支部队装备了特制的轻便云梯和抛掷火器。
阿桂改变了作战方式,他下令铸造"九节十成炮",这种火炮可以拆分运输,到达前线再组装。
"碉楼再坚固,也挡不住重炮轰击。"
清军集中了150门大炮,对核心碉楼群进行饱和轰击,噶拉依碉楼,高30米,墙厚3米,被认为不可攻破。
连续轰击七天七夜,噶拉依碉楼轰然倒塌。
1776年初,清军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关键据点。索诺木退守最后的大本营——金川寨。
阿桂采用围困战术,断绝寨内粮食供应,三个月后,寨内开始出现饥荒。
僧格桑见大势已去,主动投降,索诺木孤立无援,也只能放下武器。
第二次金川之役结束,清军前后投入50万兵力,耗银7000万两。
人力损失惨重
两次战役,清军伤亡超过10万人,四名高级将领战死或被处决:张广泗、讷亲、温福、董天弼。
更严重的是,这些损失大部分来自精锐八旗兵,八旗精锐的消耗,直接导致清军战斗力下降。
乾隆朝的军队结构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本承担主力的八旗兵伤亡过大,不得不大量使用绿营兵。
绿营兵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斗力远不如八旗精锐。
许多老兵阵亡,新兵补充不足,有经验的碉楼攻坚战士成为稀缺资源。
阿桂在战后报告中写道:"每一个会攀爬云梯的士兵,都是用银子堆出来的。"
总耗银接近9000万两,相当于清朝13年的国库收入。
为了支撑战争开支,清廷不得不征收新税,加重了民众负担,这直接导致了嘉庆朝白莲教起义的爆发。
财政危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湖广总督杨应琚在金川战争期间,每月需要筹集军饷40万两。
为了凑够这笔钱,他不得不向盐商借款,利息高达月息三分。
川陕运道的破坏也造成巨大损失,修建军用道路,耗银300万两,运输粮草器械,每年消耗500万两,战后许多地方财政濒临破产。
四川巡抚富勒浑在奏折中说:"西路州县,十有七八民户逃亡,田地荒芜。"
"改土归流"政策在西南全面推行,土司制度被废除,由中央任命的知县直接管理。
这种改变带来了民族融合,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原本的民族自治结构被打破,中央集权加强。
大小金川地区设立了懋功、抚边、靖边等厅,原本的土司头人被迁往内地安置,子弟送进八旗学习汉文化。
清廷在当地推行汉化政策,禁止使用原本的藏羌语言,强制学习汉语,碉楼被大量拆毁,改建汉式民居。
许多藏羌族人被迫改变生活方式,牧民被要求定居种田,部落组织被打散。
这些措施虽然加强了中央控制,却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种子。
清军在金川之役中,首次大规模使用重炮攻坚,"九节十成炮"的设计,成为清军火器发展的里程碑。
云梯营的组建,也为后来清军的特种作战提供了经验。
兵器制造也获得突破,除了九节十成炮,清军还研制了"飞虎贲炮",这种轻型火炮重量只有300斤,可以由4个士兵抬着行军。
军事工程技术大幅提升,清军学会了在高山地区修建寨墙、壕沟,围困战术得到完善,逐步形成了"坚壁清野"的标准作战程序。
情报收集系统也更加完善,清军在当地建立了庞大的探子网络,花费大量银两收买部落头目,这些经验后来成为清军平定其他叛乱的标准模式。
乾隆的"面子工程"
乾隆将金川之役列入"十全武功",刻石立碑,大肆宣扬。
他在《平定金川告成诗》中写道:"一鼓作气今何若,六年百战始全功。"
金川地处川藏要道,控制此地确实有战略意义,清廷通过此役,彻底控制了西南边陲。
历史学者王钟翰评论:"金川之役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这场战争暴露了清朝体制的弊端:决策层的盲目自信、军队的腐化、后勤的落后。
最重要的是,战争的目标是否匹配代价,始终是统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金川之役结束后,清朝国力已经消耗大半。嘉庆朝的内忧外患,很多都可以追溯到这场"胜利"。
29年的征战,9000万两银子,60万兵力,平定了一片山区。这代价,值得吗?
历史没有假设,留给后人的只有教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